甘肃省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甘肃草原信息网
甘肃省草产业发展势头喜人。2015年上半年,完成人工种草470万亩,占全年人工种草680万亩任务的69.12%,全省人工草地面积达到2427万亩,比上年增加0.83%,其中苜蓿面积跨过了千万亩。
全省草产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陇东苜蓿、阿尔冈金、甘农3号、金皇后、WL343、三得利等优良牧草品种在各地广泛推广。上半年推广牧草良种680.5万公斤,全省人工草地良种率达到74%,比上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二是商品草规模化比重增加明显。在项目推动、市场拉动和效益促进下,紫花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连片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生产基地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规模化面积不断扩大,商品草原料基地达到118万亩,是上年同期的176%。其中,张掖市连片苜蓿商品草规模化生产基地达64.43万亩,全市规模化程度达到87.07%。三是区域专业化势头明显。中东部旱作区以青贮玉米、青贮苜蓿、草颗粒为主的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三年内青贮牧草产品年销量超过10万吨,远销上海、内蒙古、西藏、河北等国内主要草产品市场。河西灌区优质苜蓿燕麦商品草基地扩张加快,成为全国最优质的奶牛苜蓿草供应基地,成品苜蓿草捆粗蛋白的含量达到18—22%,效益突出。四是人工草地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在我省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庆阳、白银、定西、甘南、临夏、兰州等市州建立了16个人工草地固定监测站,首批完成布点47个。对连片饲草基地、草产品原料基地、草种子基地及牧区专业化割草场进行全面监测,及时掌握牧草种植、草产品质量和草业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信息,为全面评价并建立我省草业质量标准体系奠定基础。五是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强化。通过全省草原技术咨询专业队伍和高产苜蓿产业技术组的定向指导服务以及国家牧草产业体系、省内科研院所的广泛参与,以苜蓿产业技术服务为主线的全省草业生产技术体系逐步形成,草业建设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永登县通远乡采用全膜覆土精量穴播技术新建的3000亩商品草苜蓿基地
山丹县种植的优质燕麦商品草基地
- 上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2015/8/11]
- 下一篇:牧草产业:“与畜共舞”舞出双赢 [201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