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燕麦饲草发展现状(上)
胡跃高,钱欣
中国农大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我国燕麦牧草年播种面积10万hm2左右 ,年产量约40万吨,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高海拔牧区。短日照条件下,发育慢、抽穗迟,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延长光照时间可使生育期缩短,抽穗提前。因此裸燕麦栽培中,一般要求全生育期光照时间≥680 h。目前我国燕麦种植还存在以下问题:品种培育需要加强;规模化加工正在发展,残差不齐;燕麦饲草商品率低,缺乏统一标准;认识不足,缺乏政策支持。
一、中国燕麦饲草分布情况
燕麦是禾本科燕麦属(Avena L.)草本植物,一般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带稃型燕麦子粒带壳,称为皮燕麦,其主要栽培种为栽培燕麦(Avena.sativa);裸粒型燕麦子粒不带壳,称为裸燕麦(Avena.nuda)。世界范围内皮燕麦占燕麦总播种面积的90%左右,且大部分用来生产饲料饲草,少数食用;以食用为主的裸燕麦占10%左右,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地区。
据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燕麦栽培品种以裸燕麦为主,播种面积70~100万hm2,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中燕麦牧草年播种面积10万hm2左右,年产量约40万吨,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高海拔牧区;另外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内蒙古每年有30~50万吨燕麦秸秆草产能;西南地区的西藏、云南、贵州、四川也有少量燕麦饲草种植。
二、燕麦饲草栽培的适宜环境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养分是影响燕麦饲草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燕麦作为长日照作物,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短日照条件下,发育慢、抽穗迟,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延长光照时间可使生育期缩短,抽穗提前。因此裸燕麦栽培中,一般要求全生育期光照时间≥680 h。中国青海省、甘肃省南部、河北北部、西藏自治区等高寒冷凉地区,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能资源丰富,光能利用高效,昼夜温差大,均有利于燕麦饲草的干物质形成与积累。
燕麦性喜冷凉、不耐高温,其种子一般在2~4℃下即可发芽,植株生长期最适温度为17-20℃,最高温度可达30℃。在较低或较高温度环境中燕麦的生长发育会受到显著抑制。研究表明燕麦幼苗可耐受3~4℃的冷害而不致冻死,当温度≤0℃时(一般为-4~-8℃)达到其冰冻半致死温度阀值;其最高耐受温度约为35℃,当高于该气温值时植株将受到热灼伤,38~40℃环境下持续4~5 h,燕麦叶片气孔萎缩并失去导性作用。不同地区燕麦对温度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青海省牧区通常于4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至8月初开花,8月下旬成熟,生育期为110~140 d;甘肃省河西地区,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4月下旬出苗,5月中下旬分蘖拔节,6月上中旬孕穗和抽穗,7月中下旬颖果成熟;甘肃省天祝地区,一般4月下旬播种,5月中旬出苗,6月中下旬分蘖拔节,7月上中旬孕穗和抽穗,9月中下旬颖果成熟;甘肃中部地区4月上旬播种,4月下旬出苗,5月下旬拔节,6月下旬至7月上旬抽穗,8月上中旬颖果成熟。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上的温度差异,呈现出上述地区间燕麦播期及其主要生育时期的差别。
燕麦根系发达、根系吸收力强,且根冠比较一般作物大,因此在干旱环境下,具有一定的水分调节能力,可以忍耐较长时间的干旱。中国燕麦产区基本与年降水量400mm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相重合,该区降雨较为集中且与燕麦的生育期基本吻合,除部分早播地区可能需要在出苗期或拔节期灌溉外,基本上生育时期的降水即可满足饲草燕麦生产。另外收获前后降水过多会引起饲草倒伏,不利于机械化收割,对晾晒及饲草品质也将产生有害影响。
由于燕麦有较强的耐瘠薄、抗轻度盐碱特性,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甚苛刻。在土壤pH值为5.5~8.0 范围内能正常生长,在干旱瘠薄的风沙地种植,也能收获较高产量。大量研究表明,燕麦施纯氮75~90 kg/hm2,即可获得较高籽粒和饲草产量。作为典型的禾本科作物,燕麦与豆科饲草作物如箭筈豌豆、紫花苜蓿等的间混套作对于改善土壤地力、减少化肥投入实现可持续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燕麦饲草适宜的生长环境为光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降水集中的高寒冷凉地区,这也是为何我国的燕麦产区集中在华北北部、西北、西南地区的原因。
- 上一篇:国外草原畜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2014/8/28]
- 下一篇:甘肃:问诊草地之“忧” [201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