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动态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公告动态 > 行业新闻

美国苜蓿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2015-04-27 10:52:42      点击:

张英俊  草畜平衡岗位    杨振海  农业部畜牧司

美国是苜蓿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世界第一。苜蓿产业发展成熟,育种技术先进,栽培管理技术配套,质量控制体系健全,推广服务周到,草畜结合紧密,产业一体化程度很高。美国在发展苜蓿产业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苜蓿生产的特点

苜蓿在美国农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在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与粮食作物不分上下。总体看,美国苜蓿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市场化程度高,具有面积大、单产高,出口多、效益好等诸多特点。

一是面积大,布局优。苜蓿是美国种植最为广泛的四种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大豆和小麦。据统计,2010年美国苜蓿种植面积1.2亿亩,占牧草种植总面积的3/1,居世界第一,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东北部和西南部三个区域。苜蓿种植与畜牧业生产紧密结合,布局优势明显,东北部和西南部种植区是美国主要的乳业产业带,中西部种植区是主要的肉牛产业带,苜蓿就地就近转化的效率很高。

二是单产高,品质优。美国苜蓿干草年产量7000多万吨,占牧草干草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不同产区,由于品种、灌溉条件、刈割次数的不同,产量有所差异。全美苜蓿平均亩产较高,达600kg,爱荷华州、加利福尼亚州等高产地区亩产都在1吨以上,个别地区1年能刈割12次,亩产达到2吨。苜蓿干草粗蛋白含量较高,达到20%~22%,草产品整体品质优。

三是出口多,口碑好。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苜蓿出口总量持续增加,年均增长4.7%2010年达到318万吨,是2000年的1.5倍,占全球出口贸易份额的90%以上。由于美国出口的苜蓿产品等级划分细,而且以质论价,深受亚非拉美以及欧洲等一些畜牧业发展较快国家的青睐。在亚洲,我国和日本需求较为旺盛,占美国出口市场份额的50%以上。随着我国和中东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美国优质苜蓿的需求呈逐渐增加的态势。

四是产值大,效益高。苜蓿是美国经济效益最高的牧草品种。2010年,苜蓿干草产值达到75.2亿美元,占牧草干草总产值的52%,与冬小麦产值相当,是水稻产值的2倍多。苜蓿产品用于奶牛、肉牛、马、羊、家禽等畜牧生产所创造的价值达1086亿美元。据国际嫩芽栽培者协会统计,每年美国供人们食用的苜蓿芽(苗)的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另外,美国还是苜蓿种子生产和出口大国,2010年占全球种子市场14.2%的份额,苜蓿种子年产5万吨左右,出口约1.5万吨,出口值为6456万美元。美国苜蓿产业链年产值总计高达1086亿美元。

二、美国发展苜蓿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抢占科技制高点,打牢苜蓿产业发展基础。科技创新是美国苜蓿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美国苜蓿产业领先世界的关键。一是注重新品种的培育。美国苜蓿品种培育始终牵住良种这个“牛鼻子”,从种质资源抓起,全方位、多角度、有重点地进行品种培育,每年推出近百个新品种,推广至全国和世界主要种植地区。这些新品种性状优良,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强,能够满足个性化育种的需求,特别是在苜蓿低木质素、高过瘤胃蛋白、抗除草剂等育种方面更为突出。二是注重技术的创新。美国苜蓿育种工作立足全球,实施“大育种”战略,挖掘全球牧草资源,紧密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分子水平育种。在系统地进行资源搜集和性状筛选鉴定基础上,建立了苜蓿基因资源库,将传统的杂交育种与基因敲除、分子标记、转基因等新技术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苜蓿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同时开发出一系列应用新技术,如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混播同期开花技术、联合共生固氮控制技术、切叶蜂授粉辅助生产技术、根瘤菌接种技术及杂草控制技术等,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三是注重制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美国牧草种子生产基本特点。美国苜蓿种子生产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爱荷泽、俄勒冈等6个州,该区域苜蓿种子的产量占全美总产量的80%以上。这一地区气候适宜,灌溉条件完善,草种产量高,品质有保障,是苜蓿种子产业化生产区,聚集了全国和国际性的多家大型牧草种子企业。同时,美国制定了严格的种子生产程序,完善的品种登记制度、新品种标准评价体系和专业化草种生产技术标准,保证了草种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二)依托大企业经营,打造现代苜蓿产业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整个产业的带动和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以经营苜蓿为主的企业开始主导市场,尤其在苜蓿种子研发和产业化方面下大功夫,构建从品种研发到种子生产、加工、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新品种不断投放市场,企业影响力逐步扩大。目前,美国九成以上的新品种都是由企业独立培育。在美国认证苜蓿种子委员会最新版的《紫花苜蓿品种秋眠级与抗虫性评比》中,共列有参评品种274个,其中263个为企业专利品种,占比高达96%。由此可见,美国现代苜蓿产业体系中,企业是核心,是科技研发的主阵地,在苜蓿产业各环节发挥着主导作用。比如,FGI公司是美国一家苜蓿遗传育种领域的知名企业,在美国9个州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均建有种子生产基地,每年推出的苜蓿新品种就有几十个,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出口遍布5大洲十多个国家。Hayday公司是美国西部一家大型苜蓿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该企业建立的苜蓿种植、收获、晾晒、田间检测、第三方实验检测评级、加工包装、运输和港口货运全过程监管制度,给草产品经营企业树立了标杆,为全美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控制长效机制提供了参考,有力地促进了苜蓿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普及栽培与管理技术,推动苜蓿标准化生产。一是统筹规划,发展标准化生产。美国苜蓿种植非常重视种前土地规划与整理、土壤改良、灌溉设施布局及配套播种方法的选用。苜蓿种植土地大小划分和整理,要做到与机械化耕作和灌溉条件相适应,土地平整要与土壤渗水能力、灌溉方式相协调。土壤根据利用情况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牧草,定期进行改良。同时,配备先进的灌溉控制系统、田间牧草生长检测系统、配套收割打捆等机械,实现苜蓿高效、低损、优质标准化生产。二是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种植品种。适宜的品种是苜蓿高产、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根本。美国苜蓿草地建植的关键点是选择适宜生态区休眠级范围内的高产优质苜蓿品种。大学、研究所及企业的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比较试验,筛选不同区域最理想的苜蓿种植品种,并普及苜蓿田间生产质量控制便捷技术,指导苜蓿种植与管理。三是实施轮作制度,实现农业可持续耕作。轮作技术有利于减少施肥、减轻病虫害、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和培育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美国在苜蓿种植中广泛采用轮作技术,充分利用苜蓿生物固氮的特性,将苜蓿与小麦、玉米、禾本科牧草进行轮作,根据苜蓿刈割次数和土壤状况,每隔1~2年或3~4年轮作一次。数据表明,苜蓿每年每公顷生物固氮450kg以上,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有助于轮作的玉米、小麦获得高产。四是混播种植技术,建立牧草培植利用新形式。苜蓿混播种植有利于牧草营养平衡和加工调制。近年来,随着对苜蓿营养成分研究的深入,生产者对种植模式不断创新,推行苜蓿与禾本科牧草的混合草生产新模式。不断探索建立新型牧草种植和应用模式,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牧草种植效益。五是实施精细化种植管理,确保苜蓿稳产高产。精细化种植管理贯穿于美国苜蓿种植全过程,涉及土地整理、灌溉、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防治等各环节。美国特别重视对一线生产者的培训和管理,细化生产程序,施行绩效机制,建立各种苜蓿生产数据记录,强化对苗情、墒情、天气、虫害和土壤肥力的监测,并制定有应对措施,确保苜蓿稳产和高产。

(四)先进高效的收获加工技术,赢得国内外两个市场。先进高效的收获、加工、贮运技术和机械化操作,是实现苜蓿干草营养成分低损耗与高品质的基本条件。

一是苜蓿收获加工技术先进、管理细致严格。苜蓿收获时,采用田间产量质量检测信息分析确定刈割期,高产高品质期实施快速刈割。草捆移动快速高效,从田间到库房整个过程实现全机械化,操作过程标准有序,极大地降低了营养损耗。集中堆积草捆地面铺设塑料隔离土壤与草捆接触面以防灰尘进入。田间病虫害控制采用农药学家处方制,针对性用药,严格执行停药期,确保草产品质量安全。苜蓿青贮因需施策,发展袋贮、肠贮等新方式,确保苜蓿青贮品质。

二是建立苜蓿草产品可追溯制度。美国的苜蓿规模化生产企业实行种植区域专人负责制,通过将权责对应机制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引入绩效管理,通过及时快速检测苜蓿生产情况,实现对法定负责人的考核。苜蓿生产从种植施肥、灌溉、喷药到收获、堆垛、检测和装车设立相应批号,实现全程可追溯。

三、对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美国苜蓿产业发达,产业整体素质高。相比之下,我国苜蓿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质量效益不高,不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美国在苜蓿产业的定位、生产规划、科技研发与推广、收割与加工及为奶业发展提供支撑等方面,都有很多好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发展苜蓿产业既可增加蛋白质总量,又能节约耕地,应当与发展粮食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美国,苜蓿生产与大豆、玉米和小麦“齐名”,苜蓿在优质农田或其他类型土地上大面积种植,是重要的农作物,对农牧业协调发展贡献很大。据专家测算,种1亩苜蓿可养1头奶牛,苜蓿和牛奶生产的蛋白质与种3.19亩玉米生产的蛋白质相当,从蛋白质当量看,种1亩苜蓿可节约2.19亩耕地。更重要的是,利用苜蓿发展奶业生产,每头泌乳牛每天喂3kg优质苜蓿,即可使乳蛋白达到3%以上的水平,超过现行的奶业标准。但目前人们对苜蓿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认识还不到位,仅把苜蓿看作饲草,担心与粮争地。研究表明,苜蓿根系发达,主根明显,可深入土层4~7m甚至更深,耐盐碱、抗干旱,可在不适宜发展粮食生产的地区种植,能避免与粮争地。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畜牧业大国,在新时期,应将苜蓿产业作为改良土壤,增加后备耕地资源和提升畜牧业特别是奶业的基础产业来抓,切实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尽快将苜蓿产业发展起来,保障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规划,稳步推进苜蓿产业发展。美国在苜蓿产业发展上制定了科学规划,确立了优势区域,并根据生产用途和利用方式不同,如刈割青饲、收获打包青贮、直接放牧、加工苜蓿干草和用于种子生产等需要确定种植面积。苜蓿种植区与奶牛、肉牛养殖有机结合,成为奶牛、肉牛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缩短了产业链链条,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产业整体素质。我国应加快制定符合国情的苜蓿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苜蓿生产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优势产区和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间优先在奶业主产区实施,稳步向肉牛和肉羊产业带推进。

(三)加强苜蓿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后劲。美国苜蓿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庞大而系统的技术研发体系。国内各州立大学、草业专门研究机构以及各大企业基本都设有专门的植物或草业研究实验室,从事专门研发工作,尤其是企业,研发力量集中,技术创新优势明显,开发的种植栽培技术,操作性、指导性强。另一方面,得益于完善而成熟的推广应用体系。最主要的是形成了以企业有效带动、市场合理调节的技术推广机制,使一些新的种植、管理、加工等技术能及时有效地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而我国苜蓿科技研发和投入方面相对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管理粗放,技术落后,苜蓿等级评价及检测的机构少,没有明确的苜蓿等级划分标准。我国应发挥后发优势,重点加强苜蓿育种、种植、收获和加工等各环节技术的研发,充分发挥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集成苜蓿高产优质技术,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为苜蓿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四)推进苜蓿种植与畜牧养殖有机融合,促进奶业又好又快发展。美国苜蓿种植区域与畜牧业产业带紧密结合,尤其是与奶牛养殖有机融合,就地转化增值,减少了苜蓿流通和贮运成本,既保障了优质牧草有效供应,又降低了产品损耗和运费。加利福尼亚州就是个范例:既是苜蓿产量第一大洲,也是奶牛生产第一大洲。“好草养好牛,好牛产好奶”。我们借鉴美国苜蓿产业发展经验,把畜牧业优势区域,尤其是奶牛主产区与苜蓿种植区统一起来,鼓励乳品企业、奶牛养殖场、奶农种植苜蓿,推动优质苜蓿种植基地配套建设,支持草业企业和草业合作社种植苜蓿,实施苜蓿高产示范创建计划,不断创新体制,发展我国奶牛高产优质苜蓿产业,提升我国牛奶品质,促进奶业转型升级,实施新时期奶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牧草技术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