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和发展草产业应该兼顾
“良好的草原生态系统、优质的牧草生产和可持续的草地畜牧业是现代化草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贾玉山认为,我国的传统草业已经到了调整发展思路的关口,科学合理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优质牧草生产模式创新,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是发展现代化草业的关键。
他表示,过去政府花了大力气,实施退牧还草、禁牧等措施来进行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草地经济系统;草业生产投入大、收效低,草产品市场化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
传统打草方式让牧草资源难以物尽其用
贾玉山说,“在草原牧区,传统的打草方式损失浪费严重。为什么这样说,一是打草时间晚,一般在8月中旬草籽结好以后,晒时过长;由于天气变化原因,很多草都未及时收集,这是有形的浪费。而无形的浪费就更多了,特别在营养损失方面。内蒙古天然牧草中含有针茅(即狼针)的问题已经是一个老大难了。有一次,我们去河南、河北的奶牛养殖牧场调研,一位当地的养殖场老板就质问过我,你们内蒙的草还能称饲草吗,简直是害草。我一看,他的奶牛因吃了含有狼针的牧草,口腔都被扎破了。”
这些事情让贾玉山这些草业方面的研究者感触很深。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例如采用适时收割的办法,在针茅草没有变硬的时候就去打草收获,就不会危及牛羊的健康。另一个是做成草块、草颗粒,把天然牧草粉碎后压成颗粒;但这样会增加草业生产的成本,大约每公斤可增加6分钱的成本。贾玉山说:“另外,提前打草,营养价值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开花初期,牧草的蛋白含量在11%~13%,而在结实期只有8%~10%。众所周知,草的营养价值和价格挂钩,每提高一个蛋白含量,每吨就会多卖出100元。无形中,不增加牧草的产量,却会多卖出很多吨的牧草。”
草原生态修复和草产业化并不矛盾
贾玉山认为,草原生态修复和草产业化并不矛盾。
不过,一些新问题也会出现。贾玉山说:“一是草原生态治理和发展草地畜牧业之间的矛盾。现在,一些禁牧地区的草原植被已经非常茂盛,但仍然禁止牧民放牧,牧民们的意见很大,而草监部门又担心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生态成果很快会毁于一旦。所以,合理科学地利用草地,适时打草是兼顾生态保护和发展草业生产的一个解决办法。二是草业企业在草原开发方面缺乏综合规划。现在,像蒙草抗旱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到了天然草生产领域,这肯定会极大促进草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不过,目前来看,许多草业经营企业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草产品本身上,却对草地综合利用没有统一规划。其实,草业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和科研单位、政府相联合,摸清天然牧草的生长规律,立足和产业链下游的结合,建立相关的草业标准和做好天然草品的认证工作,从而拿出一系列的试验数据提供给政府主管部门,以利于更好地科学规划草原综合利用。”
我国亟待建立饲草料储备制度
作为草原生态治理和牧草加工方面的专家,贾玉山多次呼吁国家重视草产业的发展,也几次建言要理顺草业发展和草原保护中的制度缺陷。他建议国家尽快把草产品也纳入到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中,改变“草出不了产地,出了也没市场”的现状。他说:“草业界流传着‘百里不运草,谁运谁赔本’的说法,草产品重量轻、体积大,运输时超高超宽是必然;由于没有纳入到绿色通道中,全额的通行费和道路交通罚款,无形中推高了产品价格,让草业企业不堪重负。我曾经调研过,从锡林郭勒盟把一车价格2000元/吨的草运到河北保定,光过路费就2000元,再加上一路的罚款4000元~5000元,一车草中至少有四五吨白白损失掉了。运输成本如此之高,如何能让草原牧区的草流动起来。”
贾玉山的第二个建议是国家应建立饲草料储备制度。他认为,建立饲草料储备库有三个意义,一是防灾、抗灾、减灾、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二是调节丰、欠年饲草供应平衡;三是保证灾区牧民的生活、生产。在饲草丰收年,许多草因为卖不出去并缺少储草设施,无法收置。而在饲草欠收的时候,由于没有饲草储备,养殖户饲草告急,又导致畜牧业生产乏力,反映在市场上就是牛羊肉价格的大起大落。因此,建立饲草储备库,不仅能保证草原畜牧业的稳定发展,也是对居民消费的“菜篮子工程”的一种保障,避免了价格如过山车般的起伏。 ( 作者:杜兆侠 )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 上一篇:甘肃启动牧草及秸秆加工利用示范创建活动 [2015/5/21]
- 下一篇:1-3月中国进口苜蓿干草21.08万吨 同比增22.88% [201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