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产业发展“热”中需“静”
陈谷 中国草业分会 副会长
自从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振兴奶业发展苜蓿行动计划”以来,我国的苜蓿发展形势像雨后春笋,全民种植苜蓿的热潮此起彼伏。中央的文件就像是一个“冲锋号”,激励着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加入到这场伟大的“苜蓿行动”中来。无疑,这对我国苜蓿的发展,对牛奶质量的提高,对减少牧草进口等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俗话说,“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既然美国能不远万里把草卖到中国,而且能以几何数的增长率进来,就说明了苜蓿草在中国这个国度中的市场潜力。更说明长期以来我们这个以农耕文明为荣耀的民族对草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长期以来的“草畜”人为割裂也许会在这场“行动”中逐渐被打破。这正是这场“行动”深刻意义之所在。
然而,就一个行业来说,健康的发展不应该是一场“运动”,而更需要理性的了解苜蓿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技术内涵。为了“草业现代化”而盲目的追求西方模式特别是泛美模式,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在很多西方国家,苜蓿是排在主要的“农作物”之列。在美国苜蓿就是三大农作物之一。不难理解,苜蓿的种植条件或立地条件国内外相差甚远。因而,国外的某些技术、装备等如果不能相互配套,就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就拿中美两国的苜蓿产业对比而言,至少有三个不一样,“地界”(气候)不一样,“人口及分布”不一样,“耕作制度”不一样,你学它,就得从本质学起,而不是照搬。因此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种植技术和装备,根据国情、省情、县情因地制宜,才能找出自己的最佳途径。中国苜蓿发展的三次起落也深刻说明了这一点。笔者认为,几个基本的观念需要理清:
一、需要全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协调
苜蓿从“选地、整地、种地、收割、翻嗮、打捆、捡拾、二次压缩、运输、深加工等”都需要协调作战。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一个配套的问题。配套不当,则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也就是说,从选地开始就要处理好农艺技术的问题。不能配套适宜当地条件的农艺技术,那么后续的配套就经常出现盲目性。
二、种植规模是必须的
与传统农业相比,种植苜蓿需要一个适度的规模,因为种植苜蓿收获的目的物是茎杆和叶片,这被称为“营养体农业”。它与以收获籽实为目的“籽实体农业”的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营养体农业”需要在整个作物生长期内贯穿作业,因此需要更精细的田间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田间的“收、晾、打、拾、运、储”要比单纯的种植需要更精细的计划,而且受自然天气的限制更大。人们总是在产量与质量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一味地追求质量或一味地追求产量只能适得其反,这再一次地说明了农艺技术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整个生产环节都必须依靠现代农业装备来实现,一般来讲,装备越落后设备利用率就越低,人力成本就会越高;先进的装备生产效率高,单位成本会大幅度下降,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没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就无法体现现代草业的特色,靠传统的农业方式是无法实现苜蓿生产的高效和高质的。
三、苜蓿品种不是万能的
紫花苜蓿品种繁多,也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美国对苜蓿品种的分类,一般将苜蓿品种分为二大类和九个级。一类是直立型的以割草为目的的苜蓿品种,还有一类是以放牧为目的的苜蓿品种。归纳起来,可用“二纵九横”来表述,“二纵”指的是放牧型和刈割型,“九横”指的是秋眠级1~9级。但是这种秋眠级的定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澳大利亚和南半球的育种家培育的品种,培育出了“美国标准”秋眠级10~12级的品种。
需要说明的是:秋眠级与苜蓿的刈割次数呈现出了极其规律性的相关性,这就是秋眠级为一级的全年只能收割1~2次,而秋眠级为10级的就能收割10~11次,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不同秋眠级的产量差别。而同级秋眠级的品种之间,其产量的差别并不显著。此外,所谓的多叶苜蓿和耐寒指数(1~6级),也是美国推广的“新概念”并没有得到世界苜蓿界的认同,我们没有必须盲目跟风。
“三分品种七分管理”,品种之外的种植管理和农艺措施对苜蓿的产量和质量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常说优质牧草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绿色黄金”,是奶业生产的“第一车间”。但是,种植苜蓿毕竟不是“种植黄金”,不可能在忽略了“水、肥、气、热”这四大种植要素的情况下,还能取得高产高效。“撒一把种子就能发财”无疑是梦想!例如在内蒙古阿旗的众多种植户中,当地的一个农民合作社种植的“皇后”紫花苜蓿在畜牧局和草原站的技术支持下,第一茬干草单产突破了每亩500公斤。与其他种植企业相比,产量增幅超过50%,这就是农艺技术的力量。
四、行业要自律中国的营商环境并不成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各种现象。这就更需要行业内的从业人士团结一致,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商业环境。各商家之间不应该为了达到自己的小集团利益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的产品、商誉。“做事先做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使得整个行业一致对外,健康发展。珍惜“苜蓿行动”为我们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是每个“草人”的责任。
五、苜蓿不等于牛奶
苜蓿作为优质牧草的先锋队,第一个在中国闯入了奶业界的视野。可以断定,那种靠“精料+秸秆+凉水”的饲养模式只会引来“三聚腈胺”的复燃,只有优质牧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牛奶的品质问题。然而,牛奶的生产不仅仅靠苜蓿就能解决一切,还有更多的其他优质牧草都可以为奶业发展提供更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在市场上人们见到最多的是荷兰的鲜奶,新西兰的奶粉,而这些世界奶品出口强国恰恰并不是仅仅以苜蓿产品作为饲料来源,而更多的是以集约式的现代控牧制度和混播牧草作为饲料来源。道理很简单,这类优质的饲草资源也很营养且更加廉价。因此在关注苜蓿产业的同时,其他的优质牧草特别是高营养的禾本科牧草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来源:荷斯坦牧草
- 上一篇: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5/6/14]
- 下一篇:2015我国进口苜蓿将超100万吨价格下降10%左右 [2015/6/14]